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:与中国同行 促万物共生
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:与中国同行 促万物共生
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:与中国同行 促万物共生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(guójì)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日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(dàibiǎo)白雅婷(Beate Trankmann)在《中国日报》撰文称,生物多样性保护势在必行,与中国合作大有可为。
漫画作者:中国日报 李旻(lǐmín)
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(kèbùrónghuǎn)
文章指出,自然是文明的根基,也是人类最(zuì)强大的盟友。从呼吸的空气到(dào)享用的食物,我们的生活同自然界紧密相连,其他依赖自然生存的生物(shēngwù)也是如此。
自然栖息地不仅是无数物种(wùzhǒng)的家园,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至关重要,而且发挥着(zhe)碳汇作用,帮助(bāngzhù)我们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。比如,全球森林每年吸收(xīshōu)近160亿吨二氧化碳,同时还能有效调节气温。
遗憾的是,从世界最深海洋到最高山脉(shānmài),自然界面临着巨大威胁。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正在加速丧失,物种灭绝速度更是前所未见。
面对这种严峻形势,2022年,中国作为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(COP15)主席国,推动达成了历史性的“昆明(kūnmíng)—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(kuāngjià)”,为更好地(dì)保护地球(dìqiú)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了道路。具体说来,“昆蒙(kūnméng)框架”设立了到2050年的4个长期目标和到2030年的23个行动目标。
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,我们仍(réng)然任重道远。例如,自2020年以来,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增幅不到(búdào)0.5%。若要实现到2030年保护至少30%的全球陆地(lùdì)和海洋的目标,我们仍需划定(huàdìng)的陆地面积大约(dàyuē)相当于巴西和澳大利亚面积之和,海洋面积则要超过印度洋。
文章进一步表示,若要确保日益脆弱的(de)全球生态系统获得(huòdé)可持续保护,我们需要加大努力、加速行动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彰显了对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承诺。事实上,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期间,中国已经(yǐjīng)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(guǎnlǐ)、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自然保护区立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。截至目前(mùqián),中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(lùyù)国土面积的18%。
展望未来,我们需要在当前基础上加快行动步伐,进一步扩大保护区范围,以(yǐ)实现“昆蒙框架”设定(shèdìng)的(de)到2030年保护至少30%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目标。
若要实现上述目标(mùbiāo),我们必须认识到,生物多样性保护(bǎohù)与气候行动(xíngdòng)相辅相成。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,既有助于适应气候变化,又能有效促进减排(jiǎnpái)。中国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、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。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,为协调各方力量(lìliàng)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契机。
可持续发展投融资堪称一大重要途径。近年来,全球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保护每年存在(cúnzài)大约7000亿美元的(de)资金缺口。到2030年,三大(sāndà)社会经济系统全面拥抱自然受益转型每年将释放价值超过(chāoguò)10万亿美元的商机,同时累计(lěijì)创造3.95亿个就业机会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我们需要重塑金融体系,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,这是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擘画的宏伟蓝图。通过综合融资机制全面应对发展挑战(tiǎozhàn),有助于释放更多资源,产生更广泛影响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在2021年宣布成立昆明(kūnmíng)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基金,并于2024年正式启动该基金,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(guójì)投融资平台,助力这些国家推动自然生态保护工作。
文章强调,加快融资速度、扩大融资规模需要全球共同努力。即将(jiāng)于6月开幕的第四届发展筹资国际(guójì)会议堪称重要(zhòngyào)契机,有关各方可以借机团结世界各国,改革国内和国际投融资机制(jīzhì),进而将更多投资用于可持续发展。这场国际会议也将为大型债权国提供重新考虑债务安排的机会,以便释放(shìfàng)更多资源用于保护自然。
如今,颠覆性技术和尖端数字工具迅速涌现,我们需要充分释放这些科技力量的(de)潜力,从而应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内的发展(fāzhǎn)挑战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liánhéguókāifājìhuàshǔ)已推动(tuīdòng)50多个国家利用(lìyòng)好人工智能,确保国家政策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相向而行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期待进一步巩固与中国持续数十年的伙伴关系,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,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(héxié)共生。
文章最后强调,我们(wǒmen)仍然可(kě)以果断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来保护地球。只是,时不我待,我们必须立即携手前行。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,我们要合力将雄心壮志转化为实际行动,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(bāoróngxìng)、更加可持续的未来(wèilái)。在这个未来世界里,人与自然不仅能够和谐共生,而且都将蓬勃发展(péngbófāzhǎn)。
(英文原文刊发(kānfā)于《中国日报》智享汇栏目)
(编辑:严玉洁(yányùjié) 王辉 周凤梅 朱萍)
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(guójì)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日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(dàibiǎo)白雅婷(Beate Trankmann)在《中国日报》撰文称,生物多样性保护势在必行,与中国合作大有可为。
漫画作者:中国日报 李旻(lǐmín)
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(kèbùrónghuǎn)
文章指出,自然是文明的根基,也是人类最(zuì)强大的盟友。从呼吸的空气到(dào)享用的食物,我们的生活同自然界紧密相连,其他依赖自然生存的生物(shēngwù)也是如此。
自然栖息地不仅是无数物种(wùzhǒng)的家园,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至关重要,而且发挥着(zhe)碳汇作用,帮助(bāngzhù)我们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。比如,全球森林每年吸收(xīshōu)近160亿吨二氧化碳,同时还能有效调节气温。
遗憾的是,从世界最深海洋到最高山脉(shānmài),自然界面临着巨大威胁。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正在加速丧失,物种灭绝速度更是前所未见。
面对这种严峻形势,2022年,中国作为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(COP15)主席国,推动达成了历史性的“昆明(kūnmíng)—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(kuāngjià)”,为更好地(dì)保护地球(dìqiú)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了道路。具体说来,“昆蒙(kūnméng)框架”设立了到2050年的4个长期目标和到2030年的23个行动目标。
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,我们仍(réng)然任重道远。例如,自2020年以来,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增幅不到(búdào)0.5%。若要实现到2030年保护至少30%的全球陆地(lùdì)和海洋的目标,我们仍需划定(huàdìng)的陆地面积大约(dàyuē)相当于巴西和澳大利亚面积之和,海洋面积则要超过印度洋。
文章进一步表示,若要确保日益脆弱的(de)全球生态系统获得(huòdé)可持续保护,我们需要加大努力、加速行动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彰显了对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承诺。事实上,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期间,中国已经(yǐjīng)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(guǎnlǐ)、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自然保护区立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。截至目前(mùqián),中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(lùyù)国土面积的18%。
展望未来,我们需要在当前基础上加快行动步伐,进一步扩大保护区范围,以(yǐ)实现“昆蒙框架”设定(shèdìng)的(de)到2030年保护至少30%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目标。
若要实现上述目标(mùbiāo),我们必须认识到,生物多样性保护(bǎohù)与气候行动(xíngdòng)相辅相成。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,既有助于适应气候变化,又能有效促进减排(jiǎnpái)。中国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、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。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,为协调各方力量(lìliàng)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契机。
可持续发展投融资堪称一大重要途径。近年来,全球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保护每年存在(cúnzài)大约7000亿美元的(de)资金缺口。到2030年,三大(sāndà)社会经济系统全面拥抱自然受益转型每年将释放价值超过(chāoguò)10万亿美元的商机,同时累计(lěijì)创造3.95亿个就业机会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我们需要重塑金融体系,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,这是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擘画的宏伟蓝图。通过综合融资机制全面应对发展挑战(tiǎozhàn),有助于释放更多资源,产生更广泛影响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在2021年宣布成立昆明(kūnmíng)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基金,并于2024年正式启动该基金,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(guójì)投融资平台,助力这些国家推动自然生态保护工作。
文章强调,加快融资速度、扩大融资规模需要全球共同努力。即将(jiāng)于6月开幕的第四届发展筹资国际(guójì)会议堪称重要(zhòngyào)契机,有关各方可以借机团结世界各国,改革国内和国际投融资机制(jīzhì),进而将更多投资用于可持续发展。这场国际会议也将为大型债权国提供重新考虑债务安排的机会,以便释放(shìfàng)更多资源用于保护自然。
如今,颠覆性技术和尖端数字工具迅速涌现,我们需要充分释放这些科技力量的(de)潜力,从而应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内的发展(fāzhǎn)挑战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liánhéguókāifājìhuàshǔ)已推动(tuīdòng)50多个国家利用(lìyòng)好人工智能,确保国家政策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相向而行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期待进一步巩固与中国持续数十年的伙伴关系,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,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(héxié)共生。
文章最后强调,我们(wǒmen)仍然可(kě)以果断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来保护地球。只是,时不我待,我们必须立即携手前行。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,我们要合力将雄心壮志转化为实际行动,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(bāoróngxìng)、更加可持续的未来(wèilái)。在这个未来世界里,人与自然不仅能够和谐共生,而且都将蓬勃发展(péngbófāzhǎn)。
(英文原文刊发(kānfā)于《中国日报》智享汇栏目)
(编辑:严玉洁(yányùjié) 王辉 周凤梅 朱萍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